文章中心

南京大学试点理科学子研修文科:不鼓励转专业,开拓学生思维

分享:

天文学专业的学霸成为古典文学研究生、地理与海洋学院的高材生赴美攻读比较文学,这些南大学子为何要弃理从文,实现从“科学”到“文学”的华丽转身?原来,他们的导师都是来自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主办的“本科生驻院研修”的大牛,其中还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

汪斌本科是南京大学天文学院空间科学专业学生,大三时,参加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的学习,师从导师勒克莱齐奥。78岁高龄的勒克莱齐奥是法国著名文学家,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特聘教授,他从2015年首期“高研院本科驻院研修项目”启动之初,就担任“驻院本科生”导师,同学们亲切地称他为勒爷爷。汪斌最初是想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研读现代小说,在勒爷爷鼓励下,他开始研读《左传》。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根本没有脱离,反而通过阅读古典书籍对于理解现代的小说更有底蕴,有了更好的理解。汪斌用英文撰写对《左传》的理解,得到了勒爷爷的高度评价。四年级时成功保送南京大学文学院师从徐兴无教授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而与此同时,勒克莱奇奥也在学生身上受益良多。在南京期间,他经常与小组的5位本科生读书、研讨。师生之间经常一起读书、评论作品片段,其中有些作品历史久远,比如《三国演义》《左传》等。同时也读现当代小说、现当代诗歌以及古典诗歌。因为学习的内容各有不同,不同的学生阅读的主题很特别,甚至可以说具有批判性。对于勒克莱先生而言,他也学到很多东西,这样的体验也是很新奇的。

勒克莱先生说,读现当代小说、现当代诗歌以及古典诗歌。同学们的阅读主题很特别,阅读的积极性很高,非常具有批判性。这些经历可以与欧洲当年在文艺复兴时所做的事相比,那时人们试图重建人性、重建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因此,让科学与人文擦出火花,这是中国一些地方——特别在南京,在高研院正在做的一件很特别的事。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成立于2005年,旨在建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实验特区。高研院邀请了包括诺奖得主勒克莱齐奥、长江学者何成洲等13位历届驻院学者作为驻院本科生导师,每位导师每年接收所在学科以外的5名本科生,组成驻院研修小组。驻院研修小组成员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多元化的师生构成,帮助学生在合作研究中互相启发、碰撞思维,开拓学生视野和思维方式。

(来源:荔枝网 视频来源:江苏教育频道 作者:江苏教育频道 黄迪 张雨娇 王健安)